<
>

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油榨街东新区路7号  电话:0851-8552613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 贵阳   黔ICP备2021010379号-1   后台登录

当前位置

>
>
>
护航项目建设 让交易在阳光下运行——专访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洪

护航项目建设 让交易在阳光下运行——专访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洪

浏览量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现场。

 

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建筑行业是个具有海量数据的行业,但建筑行业的大数据应用较其他行业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贵州省走在前列,取得了非常好的试验结果。

 

  “利用大数据让违规行为无处可逃,使宏观决策有据可依。清晰可见的交易数据动态,让公共服务更为精准有效。”

 

  5月28日,贵州大数据十大融合创新推荐案例在贵阳数博会上首次发布,贵州省公共资源智慧交易平台荣膺上榜。

 

  作为全国首个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贵州打通了全省31个交易平台异构系统,还原并捕捉市场交易主体陪标、围标、串标行为,让交易在阳光下进行……

 

  近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洪就智慧交易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接受了贵州日报专访。

 

  专访主要内容如下:

 

  数据会“说话” 陪标企业和渎职评委现形

 

 

  公共资源交易主要涉及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矿业使用权出让等6大类207项。因其具有垄断性及交易金额巨大、种类繁杂等特点,向来是腐败易发的高危地带。

 

 

  今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给出5条具体对策,其中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措施就占据两条,即“要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将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平台,切断权力插手的链条”和“要强化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审批、实施等全程监管,使每项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

 

 

  “90%以上的贪腐案件都是发生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主要是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此前在纪委系统工作多年的张洪告诉记者,他们的职责就是护航项目建设,杜绝暗箱操作,实现“平台之外无交易”。

 

 

  2014年之前,贵州省的公共资源交易分散在各行业主管部门。它们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交易的实施者,还是后期项目落地的执行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各招各的,内幕重重。

 

 

  为打造公平的交易平台,破除招投标黑幕,2014年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

 

 

  2016年12月,贵州省建成并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打通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

 

 

  面对各级交易中心源源不断传递而来的数据,怎样更好地利用和盘活数据,发现并监督招投标过程中的猫腻呢?

 

 

  经过反复研究和建模,他们终于发现了海量信息里藏着的秘密。

 

 

  数据说话了——

 

 

  通过建立交易行为关联度大数据分析模型,“陪标”、“围标”、“串标”的企业一目了然,且标的金额大部分集中在4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以市政项目和交通项目为主。

 

 

  “2017年,系统显示有两家企业在一年内分别参加了351次和175次投标,但从来没有中标。”张洪介绍,每次投标需要1到3万元左右的成本,这两家企业为什么要屡败屡投如此积极?通过数据分析,他们投标不是以中标为目的,而是以赚取陪标费为目的,是典型的陪标专业户。

 

 

  数据发掘让爱抱团的围标专业户和招标单位用于绑定中标的串标专业户全都“原形毕露”。

 

 

  此外,在大数据分析面前,“渎职”的评标专家也无处遁形。

 

 

  张洪介绍,围绕评审专家打分的倾向度、离散度、偏离度,系统会自动显示,某些专家对某些企业的“偏好”,从而建成评审专家行为风险度查询系统,筛查评审专家不规范行为。

 

 

  海量数据还能筛选出“和稀泥”的老好人型专家,不同的交易平台参评不同的项目,居然每次打分基本相同,这类专家不履职不尽责只为获取评审费的行为昭然若揭。

 

 

  据此,2017年以来,他们共向贵州省评管办上报评审专家违规情况报告21份,处理评审专家12人次。

 

 

  数据可“算账”  管控主材价格捂紧政府钱袋

 

 

  在建成覆盖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今年初,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又着手探索开展项目跨省区的远程异地评审工作

 

 

  5月10日,贵州和海南两省共7名专家对“仁怀茅台机场空港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进行评标。系统随机抽取的5名贵州专家身处“主场”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名海南专家位于“副场”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7名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通过远程音视频和评标数据交互,实现同一招标项目的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自动汇总评标结果。

 

 

  据介绍,过去,评审专家、代理机构甚至监督部门均可随意出入评标现场,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就左右了评标结果。

 

 

  现在,除了评审专家谁都不能进入评标室,在360度高清摄像头的拍摄下,专家的系统操作记录、现场音视频资料将按归类自动存放15年,运行情况全程可视。

 

 

  两个多小时后,评标顺利结束。此次项目招投标跨省专家评审的成功尝试,开启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跨省区联动评审、专家资源联动共享的先河。

 

 

  张洪介绍,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在空间上打破了地域限制,有效阻断了评审专家与投标企业的利益关联关系,有效阻断了打人情分、评人情标等问题。

 

 

  评标专家是在开标前一天才从一万多名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中选专家并不知道他要评的是什么标,直到走进评标室才知道具体项目,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被围猎的可能性。

 

 

  “企业的报名信息也被电子化屏蔽,开标前2小时系统自动解禁,这个时候再来围串肯定来不及”。张洪说。

 

 

  2017年起,贵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汇聚市场价格、政府指导价格及交易中心场内中标价格数据,建立工程建设主材(如水泥,钢筋)投标价格合理性分析模型,对异常投标报价进行自动筛查预警,管控主材价格。

 

 

  张洪告诉记者,在工程项目中,主材价格一般占招标项目总额的60%至70%,因此管好主材价格实际上就是为政府捂紧了钱袋子。

 

 

  2017年,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工程建设项目节资率为3.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透明、规范的远程电子竞价,大幅度提升了国有资产价值。2017年1月26日,贵州省织金县猴子沟铝土矿普查探矿权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挂牌出让,起始价66万元的探矿权,最后以6096万元成交,增值率达9136.36%。

 

 

  数据能“助跑”  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在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楼大厅记者看到,两幅大型LED屏幕上,分门别类显示着各种数据。这就是贵州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各种交易情况一目了然。

 

 

  “有了这个平台,交易规范透明了。”

 

 

  “大数据共享,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更大范围的融合。”

 

 

  “智能化服务格局,实现了全程透明、规范、可溯化运行。”

 

 

  ……

 

 

  张洪高兴地告诉记者,2014年我省各级公共资源平台上参与交易的企业仅为13000多家,2016年增长为26000多家,今年截至目前已经达到37500多家。

 

 

  “通过对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的分析运用,让交易行为看得见、交易进程跑得快,交易市场管得住。”张洪说,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5110个投标企业(供应商)、2359个代理机构、3678个委托人、4469个竞买人活跃在贵州各级交易平台。

 

 

  据统计,2017年,贵州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完成交易项目38778宗,交易金额约12704亿元,节约资金235亿元,增值资金16.9亿元,日均交易额达47亿余元。交易宗数与2016年同比增长16%,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9.73%。全省单个项目在场交易时间平均由45天压缩到25天。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本土企业在透明激烈的竞争中也得到了磨砺和成长,今年居然有两家贵州企业上榜了代表参与交易中标率最高的CR4,而以往,排名前四位的都是省外企业。

 

 

  近年来,围绕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试点任务要求,贵州公共资源交易以“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全覆盖、全联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五全服务为统领,努力把试点变成亮点,把试验变成示范,把先行变成先成,创造性打造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贵州样板”,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着力落实国务院“放管服”“聚通用”改革要求,构筑了“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流程交易、一个规则主导、一库专家共享、一证全省通用、一省数据汇聚、一线风险防控”的七个一的贵州服务新格局。

 

(来源:贵州日报)

新闻中心 /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