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油榨街东新区路7号 电话:0851-8552613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 贵阳 黔ICP备2021010379号-1 后台登录
精准摸清家底 建设多彩贵州
精准摸清家底 建设多彩贵州
——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综述通讯员 王济维 刘松涛 范旭亮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4月10日 来源:贵州日报
新闻背景
作为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多少水田和旱地?有多少林地和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利用情况如何?
所有这些问题,都将由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给出答案。这些答案对于全面支撑我省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家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性工作。
题记:用心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题记:用心丈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根据国务院部署,我省从2017年第四季度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此前,我省已于2017年上半年,先后在独山县和凤冈县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为调查工作在全省渐次铺开进行技术准备。
2017年12月,贵州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开展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查清各类资源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建立各级国土调查数据库和互联共享的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
2018年12月,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将建设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由国家实施方案中的200平方米提高到了100平方米,此外,还新增了“5000亩以上耕地坝区耕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坡度调查”、“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三个省级专项调查。
2018年初,全省各地相继成立市县两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各地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省三调办先后组织了16期基础技术培训,全省共有5000多人参加培训,其中超过4000人通过考核。2018年12月,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全部完成调查单位招标,全省共有23家调查作业单位中标。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2019年3月21日,孙志刚书记批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通力合作、压实工作责任,提升调查质量,确保圆满完成我省三调任务。”
目前,全省三调工作正有序推进,88个县的初步成果已提交省级质量初检。为确保调查成果真实、准确、可靠,省三调办将全程对项目进度及成果质量进行考评,严把成果质量关。
摸清家底 服务发展
国土是生态之源,是生态文明的空间载体。
生态文明要建设好,最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清晰掌握自然资源的本底基数,但过去的土地调查成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201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并统一了调查标准、工作分类、调查精度,迈开了从单一土地调查向自然资源集中统一调查过渡的重要步伐。
2019年3月7日,时令已过惊蛰,但毕节市七星关区依然寒风凛冽、冷雨浸骨。此时,贵州省第一测绘院的黄荣云正带领外业组的成员们头顶风雨、脚踏泥泞奔忙在七星关调查区内。
作为七星关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项目承担单位,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面查清七星关区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家底,获取真实准确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为七星关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毕节市是最早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地方。据黄荣云们的调查成果显示:七星关区的湿地、林地和种植园用地等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充分反映出本地区近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眼下,在贵州,全省范围的实地调查正渐次铺开。像黄荣云一样的野外作业调查员数以千计,他们拿着平板电脑上山下河,穿行于田间地头,一刻也不敢歇息。因为他们深知,国土调查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这次调查是摸清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家底的一次重要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性工作。”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我省被纳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我省在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先行先试,必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出适合国情的有效模式。
我省在全国率先应用无人机获取三调
我省在全国率先应用无人机获取三调影像。图为赤水市运用无人机新技术开展三调底图数据野外采集工作。
真实准确 确保质量
一场雨把仲春三月踉跄出冬天的节奏。
早上九点,重新穿上厚厚羽绒服的何航带着他的队员们出发了。年初七至今,他所率的自检组奔波在调查一线,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休息。今天他们的任务是对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大竹村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自检。
何航所在的贵州省地矿测绘院承担着全省16个县的国土调查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该院举全院之力组成400多人的庞大调查队伍,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图斑判读真实准确,每天他们都按照走到、看到、问到的“三到”原则,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检查。
他们在大竹村瓦窑边组发现了问题:这是一块临时栽种苗木的地块,看起来曾经是水田,内业预判也调查为水田。一行人围着这块地一番讨论后,一致认定,根据国家、省三调办的最新要求,此地应调查为其他园地。随后,检查组在平板电脑上进行了相应修改,并进行实地拍照举证。
真实准确是国土调查的生命线。
第三次国土调查相较于以往调查,精度更高,内容更广,技术更优,要求更严。对虚报瞒报行为,国家将给予“最高量级”处罚。
自检、复检、专检、抽检,像过筛子一样逐图斑实施自检。为此,广大调查员和检查员跋山涉水,每天步行量都在5万步上下(约合30公里),有的甚至超过7万步(约合40公里)。
“宁要数据的真实性,不要虚假的前后一致性”,这是国家对三调工作的最高要求。
我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指导单位——贵州省国土资源勘察测规划研究院针对现有影像质量不佳、时相过早等问题,在赤水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中应用自行研发的智能飞控系统开展多旋翼无人机获取调查影像。为在地貌特殊、地形破碎、少阳多雾的贵州山区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获取高分辨率影像,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实践证明,该技术获取1平方公里影像仅需半小时,影像获取成本约为10万元,不到航飞的十分之一。为贵州山区探索出一条高质高效低成本获取航空/航天影像的新路。
百日攻坚 不畏难险
国土是生产之要、生存之本、生态之源、自然之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018年3月,在革命老区、夜郎故里桐梓县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在桐梓县三调办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安排部署下,70多位调查人员即刻奔赴三调现场,在32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土调查工作。
三调工作要求高!工期紧!任务重!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体调查人员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全力以赴的扑在三调工作中。期间,涌现出了一批能吃苦耐劳、能刻苦钻研、能克己为公的工作者。
外业调查组长曹森,到岗以来坚守岗位3个多月。为了加快推进三调工作进度,主动缩短婚假和春节假时间,短短的5天假期刚过,曹森又全身心投入到了三调工作中来。
三调工作离不开外业核查的艰辛,也离不开内业工作的操劳。
内业数据组鲍伦梅统筹三调内业全盘工作,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从技术培训到数据检查、从成果汇总到数据建库,为了做好内业各环节稳步有序,保证内外业工作衔接良好,确保外业工作推进顺利,鲍伦梅每天早早的来到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密集工作,从白天内业影像分析、三调作业分工、作业员培训,到晚上的数据检查和数据入库。她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全国各地正进入百日攻坚阶段,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各地涌现出一批一批像曹森和鲍伦梅一样的调查人员,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全身心扑在三调工作中,为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奋力前行。
下一步,全省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依据国家和省技术规程和标准,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全力推进三调工作。
专注做好一件事
——从一个“老调查”的视角看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进步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4月10日 来源:贵州日报
现年58岁的杨晓红是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她的人生简单得只剩下“国土调查”四个字。1984年,23岁的她从贵州农学院毕业来到贵州省土地勘测规划所,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她只做了一件事:土地详查(即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
作为全省为数不多全程参与三次国土调查的“老调查”,杨晓红一说起国土调查就如数家珍。据她介绍,我国曾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组织过土地清查和土地概查,但这些调查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精度上看都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全国性土地调查。
真正的全国性土地调查始于1984年5月开始的土地详查,此次调查历时13年直至1997年底结束,全国共投入50多万调查人员,首次基本摸清了我国城乡土地权属、面积和分布情况。杨晓红全程参与了这次调查,足迹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2007年7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始时,身为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院长的杨晓红已经是“指挥千军”的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组组长,她先后主持编制了贵州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并负责全省调查的技术指导及成果检查工作。此次调查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准确把握土地资源形势和编制各类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转变创造了基础条件。据杨晓红介绍,国家正是从第二次土地调查开始决定每十年开展一次土地调查的。
2017年,国务院决定从2017年底到2020年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此时,56岁的杨晓红因身体和年龄等原因,按理该退下来休息了。但当厅领导以期待的眼神看着她,希望她承担起三调这副担子时,她没有丝毫的犹豫,二话不说接下了这副担子。
杨晓红深知,第三次国土调查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十分重要的基础国情国力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统一的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标准,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等新技术,是未来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意义重大。作为一个老土地、老调查,她义无反顾、义不容辞。
在杨晓红看来,从土地详查到土地调查再到国土调查,每一个变化都充分印证了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综合,从分散到统一,从单一注重发展到发展保护并重的历史演进,是顺应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尤其是国家将第三次土地调查更名为第三次国土调查,更是党的十九大开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杨晓红说,“我的事业开始于土地详查,结束于国土调查,我的愿望是在退休之前站好国土调查这最后一班岗。”
新闻中心 / News